徐根宝,现今的崇明岛宝总,已转型为商人,他的身份更符合他的商业活动。他经营着一家基地,培养人才后再将其出售,这已成为他的商业模式。然而,当我们深入研究他的方法和理念,便会发现,老一代中国足球人的“坚守”未必总能带来好的效果,因为有些坚守已经不合时宜。
从当年的体育馆路少体校开始,徐根宝在青训和一线队执教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建树。作为一名教练,他的成功毋庸置疑。然而,当我们将他抬升到“青训教父”的高度时,他对自己事业的不算成功并非妄自菲薄。在中国足坛,几乎没有谁能真正配得上这样的称号。
徐根宝培养的球员,多在国家二队和申花队等队伍中有过出色表现。范志毅、江津等人是他早期培养的弟子,而祁宏、吴承瑛等人在徐根宝的指导下也达到了职业生涯的巅峰。然而,如果我们用青训教父的标准来衡量,那些在徐根宝手下18到20岁才到来的球员,在青训层面是否算是他培养的则值得商榷。
在青训层面,徐根宝真正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只有杜威等少数球员。他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在崇明基地和这些球员身上,甚至年过70之后仍亲自示范铲球。在过去,根宝基地无疑是中国青训的标杆。然而,若中国足球的目标是走向世界,那么崇明基地的现有模式显然还不够。
徐根宝的青训模式在前些年职业化程度不高的环境下起到了稳定人才的作用。他培养的球员通常比较单纯、听话、执行力强。但另一方面,这种环境也导致球员们普遍缺乏创造力与独立思考的决断力。近年来,随着中国青训的百花齐放,崇明基地的封闭式环境与无法与时俱进的思路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优秀苗子不再选择前往崇明岛。
根宝基地在培养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培养武磊时过于注重传球而忽视脚下基础的问题,以及前场球员普遍缺乏对抗能力等。尽管徐根宝在培养方式上有所转变,但在面对如今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足球环境时,他的青训模式仍显得有些陈旧。
如今,根宝基地的生源已经开始受到影响,近些年为国字号输送人才的数量也有所下滑。即使他已80多岁仍坚持在第一线,但扛起为上海、为中国足球培养人才的重任恐怕将不再是根宝基地的主要任务。今年的全运会也许将成为根宝基地球员最后一次代表上海出战的重大赛事。
总的来说,徐根宝在中国足球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贡献。然而,面对日益变化的足球环境和更加开放的培养模式,他的青训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足球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